2)第16章 公孙康:西扛太史慈,北拒赵子龙_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邪马台,至少又是八百里的海路,好几天的行程,

  最后往北再到对马,才会被公孙康的部队发现,对马的公孙康守军还要再花时间回报,所以算下来,等公孙康发现甘宁的存在,至少太史慈和赵云的军队已经入境二十天以上了。

  不过这也正好让汉军有更多的时间执行诱敌拉仇恨的计划。

  ……

  八月初六,公孙康的治所屯南县,他在自己的王府内,首次得到了赵云和太史慈入寇的军情。

  赵云来得稍早一些,已经渡过浿水,逼近汉江,但还没渡过汉江。太史慈只是稍晚,在后世瓮津附近被公孙氏的渔船和哨船发现,然后绕路回来回报。

  屯南县这地名,就是公孙度活着的时候随便取的,从名字就可以看出透露着随意和土气。

  因为当初糜竺从乐浪郡拆分带方郡的时候,就是以乐浪郡的屯有县这一个最南边的县为基础,继续往南扩张适合屯垦种植的蛮夷之地,成为一个新的郡。

  后来,这种殖民垦荒惯例也被沿用了下来,每次都是一个新的郡发展得差不多了、勉强有个几万户归化人口了,那就再把郡最南端的县拆出来,再成立新的郡。

  屯有县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开城,屯南县一开始是带方最南面的县,相当于汉城,后面十几年继续往南发展。

  公孙度建设了十几年,也没能对三韩和对马、乃至对岸的邪马台实现彻底的郡县制统治。至今还是郡县制和城邑制的混杂状态。

  所谓城邑制,也是三韩地区原有部族,乃至更东北的高句丽、扶余人习惯的制度,类似于先秦周朝时候的封建制,中间的乡下地区都是“野人”,只要给城邑里的领主交税就行,城里的才是“国人”,要为城邑主打仗服役。

  所以公孙康继承之后,控制力和调度能力也就这样了。

  遇到打仗的时候,对于公孙家直属的郡县,他可以充分动员。而对于那些封君的城邑,公孙康只能是用松散的城邦联盟指令让他们出兵,

  类似于匈奴人鲜卑人的王,名义上是王,实际上只是个部落联盟首领,可以要求其他部落配合,但部落酋长是保留对部曲的直接指挥权的。

  这是蛮夷向汉化转变过程的中间状态。

  历史上,这种状态在三韩一直持续到晋朝永嘉南渡那年,汉人一直在试图深化郡县制,但衣冠南渡后北方的汉人统治改革全部被蛮夷重新洗掉了。

  永嘉南渡次年高句丽就彻底征服了行郡县的地区,重新开历史倒车回到完全的城邑制。

  而现在,大汉已然三兴,这些曲折当然也不会发生了。

  ……

  面对赵云的出现,公孙康第一反应还是略微惊恐的,但随即更多是释然,一种“楼上的第二只靴子终于落地了”的释然。

  因为自从大半年前他父亲死后,公孙康就一直等着大汉

  请收藏:https://m.touna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