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232章 原始道教_诸天长生从太平广记开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232章原始道教

  作为中原本土的教派,道教的渊源,可以追溯至上古甚至更早的远古时期,早在一万八千馀年前,原始人类就已表现出他们对生命存在的顽强追求,如山顶洞人曾在死去的同伴身上撒上一些象徵生命之红色的赤铁粉,以图唤回死者的生命。

  记录古代先民生活的《山海经》中,也有关於不死国、不死民、不死树和不死之药等的记载。

  战国时期,人们又多相信东海中有蓬莱、方丈、瀛州等神山,‘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’,并由此出现了许多以追求不死成仙为务的方士,被称作方仙道。

  方仙道在秦汉时期曾活跃一时,系後世道教的前身之一。

  方仙道的活跃,导致後世道教的思想理论,主要来自於先秦道家哲学。

  春秋时期,老子曾阐发了一套关於宇宙万物产生、存在及运动变化的理论,认为‘道’是宇宙万物得以产生的根源及赖以存在的本体,由此而开创了道家学派,并为後世道教的发展奠立了理论基础。

  战国时期,又有不少人依托黄帝、老子之名来阐发养生、治国理论,被称作黄老道。

  黄老道的学说,实已不仅限於老子道家,而是还‘采儒墨之善,撮名法之要’,吸收了儒、墨、名、法诸家之长;这种融诸家学说於一炉的新道家,在秦汉时期的影响也很大。

  东汉末年,张道陵在西南蜀中称得太上老君‘授以三天正法,命为天师’,并造作道书二十五篇,从而创立了天师道。

  在中原地区,也有张角创立了太平道,天师道和太平道的出现,令道教开始成为有严密思想体系和组织制度的教团。

  後来,张角的道团遭到统治者的镇压,其馀绪逐渐融入天师道,蜀中的天师道则因受制於曹操大军而被迫迁出西南,并从此开始分布南北。

  身为南方曾经最大的道教,天师道自西汉末年兴起,至南北朝时期天师孙恩执掌天师道,达到巅峰。

  孙恩更是被誉为南方道教第一人,是当时公认的天下第一人,威望更甚如今的散人宁道奇。

  这样的盛景自孙恩破碎虚空之后,戛然而止。

  道教中涌现出了大批新兴的道派,如崇灵宝经的灵宝派、崇上清经的上清派、崇三皇经的三皇派,以及推崇外丹烧炼的金丹道,天师道一家独大的场景不再。

  北魏道士寇谦之,改革北天师道,并一度让北天师道成为北朝国教。

  南方天师道虽经陆修静改革,但因孙恩破碎导致典籍遗失,从而很快被上清派和灵宝派的兴盛所遮掩,而逐渐不显于世了。

  宋行通过老君观调查,发现南方天师道并非不存于世,依然有小部分传承者隐姓埋名留存世间。

  巴陵事毕后,宋行一行并未赶回青羊山,反而在中途换了个方向,沿颖水向东,朝着

  请收藏:https://m.touna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